前台湾教育部长谈家教(上)

吴京,前台湾“教育部部长”、前台湾成功大学校长、美国流体动力学专家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。这三个儿子分别毕业于斯坦福、布朗等著名学府,现在四十出头、事业有成。但每当夜深人静,浮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他曾经获得的头衔或荣誉,而是一家人相偎相伴的快乐时光;是年过七旬,依然能倚靠在墙边和儿子们聊天的幸福……



你的经验对孩子未来不一定管用



第一幕:我的三个儿子从小成长在美国。他们放学回来,我从不督促他们做作业,我只和他们说:“嗨,我们去打球吧!”他们说:“爸爸,等我把功课做完了,再去玩好不好?”



中国家长太紧张,太紧张。总想着要孩子进一所好学校,进了好小学,又想进好初中、好高中,好大学更要奋斗了。可我想不明白,你们到底是要孩子进下一所好学校,还是要孩子将来有出息?这是两回事。



希望孩子有出息,就要让他们有活力,能够持续不断的学习,要让孩子有一颗强烈的企图心(即进取心)。而企图心不是你牵着他走就能够练出来。记得我小时侯学毛笔字时要先手把手学“描红”,但描完后,老师一定会松手让我们自己练,如果不松手,我们就永远不会自己写。



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,因为“今天我们要走的路,未必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。”这是我给家长的忠告,亦是我在台湾做校长的经验。孩子将来的生活和家长现在的设想之间有时间落差。家长们对当年的升学之苦、工作之苦深有感触,所以指示孩子这么做、那么做。可家长们是否想过,你们当年的升学之苦都是一、二十年前的事了,而孩子要一、二十年后才走入社会。你怎知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?你不知道未来的样子,你怎知带他往哪里走?以前读书,似乎谁记的知识多,谁懂得就多一点。今天有了互联网,什么知识,一搜就有,比的是分析知识的能力。二十年前谁能想得到?你用几十年前的经验,让孩子应付未来的社会,能行吗?



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。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与过去不一样了。中国人信奉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,因为过去的社会是单元的、封闭的,平民要走仕途的惟一通道是科举。可今天的社会多元而开放,行行出状元。一个打篮球的姚明,在美国的知名度已不亚于国家元首。这种情形以前会有吗?以台湾为例,拉动台湾经济发展的,很多不是台大、成大的毕业生,而是从高职院校出来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企业家。读博士虽然好,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读博士。台湾很多高科技行业的创始人都不是博士毕业,因为创业需要很强的企图心,也许就在读博士的过程中,企图心慢慢就被磨灭了。



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,因为将来有一件事情一定不会变,就是以后用人凭能力。所以不要一天到晚在孩子耳朵边叫他做这个,做那个,即使有时候会犯错。外国人常说,“我们希望孩子有犯错的机会。”他小时候犯错不伤脾胃,长大再犯错那就麻烦了。



记得我在台湾推行教改时,有很多人问我,如何教育孩子?我告诉他们,小孩子要“大玩”,长大一点就少玩一点,到大学更要少玩一点,到研究院就一点也不要玩了。可现在是倒挂,小学、中学、高中很少玩,到了大学就放松了,随便玩。孩子的成长就像一个火箭发射台,开始的轨迹是最重要的,决定了以后的发展。



第二幕:来杭州之前,我在台湾参加了成功大学的同学会。都是七旬老翁了,可我的一个同学还在抱怨,当年他父亲不该帮他选了成功大学土木系这个专业……



做老师有个座右铭:青出于蓝。家长也有座右铭:一代好过一代。我的孩子如果不如我,我如何对得起我的父母?怎么开导孩子,我把我的经验告诉各位。



老二高中毕业那年,没有告诉我,就申请了海军预备军官,并被录取了。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因为全美国只有100个名额。这意味着他读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,但是大学毕业后要为海军服役五年。我不同意他去,但我没说“不可以”。我和他谈了两、三天。我问他,假如不考虑学费的因素,你会不会去?他说 “那我为什么要去!”问题解决了。



我想父母与其替孩子做决定,不如替孩子分析所面对的情况更合适。不要把自己的决定强加到孩子身上,要把各种因素分析给他听,让他自己做决定。



还有两个故事,可以提供给家长们参考。



当我的儿子们小时侯学打高尔夫球时,每次一挥杆,我就喊“好球!”鼓励他们。可后来当我再这么说时,他们说:“不,爸爸,那不是个好球!”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,给他们机会,他们就会学会自己判断。



当我的儿子们做错事情时,我参照了英国人的做法,从不让他们写“悔过书”,只是让他们就当天的事情写篇作文。结果他们作文的开头经常是“怎么搞的,我今天又写作文了……”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思考、判断。而不是用家长的权威去告诉他对错。这些作文现在成了我们的传家宝。